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充分将“行走的思政课”融入学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引导青年学子深刻感悟新时代历史性成就,校团委精心组织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重点围绕党的政策宣讲、行业需求调研、乡村振兴促进、发展成就观察、红色精神寻访及民族团结探索等主题,充分彰显学校、学科与专业课程特色,引领广大苏安学子在“行走的课堂”中锤炼本领,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让青春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挺膺担当中绽放光彩。
青春筑梦乡村振兴,实践赋能时代新人
汽车与交通安全学院组织暑期实践团,赴盐城市恒北村开展“‘乡’约振兴路,青春下乡行”主题实践活动。实践团深入探寻恒北村从盐乡、棉区到“梨园之乡”的转型蝶变,见证其依托万亩梨园构建种植、加工、观光一体化特色产业链的发展成果;沉浸式体验瓷刻、麦秆画等非遗技艺,切身感受传统技艺通过工坊建设、研学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村民增收的双赢路径。此外,实践团还走进新四军纪念馆、海盐博物馆,在红色历史与盐文化的浸润中汲取奋进力量。此次活动让青年学子真切触摸乡村振兴的鲜活脉动,深化对“文化赋能产业”的认知,激励团员青年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发展。
寻迹徐州红色地标,传承基因勇担使命
工业安全与职业健康学院“寻迹·徐州”实践团聚焦徐州首批100个红色地名,循着历史脉络走进淮海战役纪念塔、八号门事件旧址等红色地标。在淮海战役纪念塔前,团员青年肃穆默哀,在巍峨塔身与浮雕群像间感悟战役的壮阔历程与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深刻领会“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深刻内涵;驻足八号门事件旧址,透过泛黄史料与斑驳印记,回溯中国工人运动的峥嵘岁月,解锁红色地名中的历史密码。实践团成员还化身红色宣讲员与秩序引导员,以志愿服务践行传承使命,让红色文化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新活力。
星芒汇聚多元服务,筑梦同行共献爱心
智能制造与应急装备学院“星芒逐光·筑梦同行”实践团以多元服务诠释志愿精神:6月26日,为特教学校儿童开展绘画疗愈,向社区居民普及消防与防诈骗知识,发放宣传单超300份并协助安装反诈APP;6月27日至29日,在江苏省青少年马术U系列俱乐部比赛中,担任“贴心向导”和“细心管家”,筑牢赛事保障防线;6月28日,联合蓝天救援队开展“救生杆查漏补缺”专项行动,在烈日下完成竹竿筛选、装备调试与水域巡查,为生命安全筑牢防线;6月30日,走进潘安湖风景区讲授“海姆立克”急救知识,手把手传递求生技能;7月12日,联合公益组织为困境儿童送去蚊帐、文具等物资,让爱心在接力中传递。累计服务时长超100小时的实践,彰显了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
探访名企实境课堂,规划就业发展蓝图
智能制造与应急装备学院就业指导教师刘岩带领实践团深入徐工集团旗下三家重点企业开展实践。在徐州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通过座谈明晰智能化转型成果与复合型技能人才成长路径,在车间体验中感悟理论与实操结合的重要性;走进徐工建设机械分公司,就实习基地建设、项目合作等校企协同方向深入交流,听取企业对技能证书与专业素养的具体要求;在徐州建机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从毕业生成长故事中汲取奋斗力量,了解安全管理领域的人才需求。实践团还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企业用工需求,形成的调研报告为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校企合作深化提供精准参考,助力学子锚定职业方向,规划成长蓝图。
青春赋能非遗传承,童心点亮文化薪火
商贸与人文学院“青春赋能非遗 传承点亮童心”实践团,于7月5日至8日在徐州徐杰非遗艺术馆开启非遗研学之旅。6名涵盖艺术、教育、传媒等专业的团队成员,带领20名小学生沉浸式体验“礼仪之始·锦绣华章”“指尖雅韵·自然之美”等五大主题课程:身着汉服晨跑研学,在茶艺体验中品味清芬,用剪刀裁出剪纸乾坤,亲手扎制桐香油纸伞,让课本里的非遗在指尖绽放;在糖画的甜蜜、衍纸的诗意、蜡染的蓝靛生花中感受匠心,通过串珠红军挎包、竹编花篮传承红色记忆与传统智慧。醒狮花饽饽制作、新疆切糕DIY等活动,更让文化认知与团队协作在欢声笑语中深度融合。团队制作的短视频与成长手册,让非遗魅力跨越时空,构建起“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双向赋能平台。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我校落实“行走的思政课”的生动实践。从乡村振兴的田野到红色教育的现场,从企业车间的实境到非遗传承的课堂,苏安学子以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践行担当,在服务社会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磨砺中厚植家国情怀。未来,学校将持续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引导青年学子在广阔天地中受锻炼、长才干,让青春之花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
来源(一审):团委 闵友付
初审(二审):赵琦
审核(三审):李志浩
编辑:俞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