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动员引领青年学生在红色传承中筑牢信仰根基、在服务社会中厚植为民情怀、在感悟时代中校准成长坐标,我校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持续走深走实。
红色热土悟初心,沂蒙精神代代传
汽车与交通安全学院“谱耀青春”实践团走进山东省临沂市,以“学、思、践、悟”解码沂蒙精神。队员们参观走访了沂蒙革命纪念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并在纪念塔前重温入团誓词。队员们走访了三位平均年龄92岁的“老革命”,在他们的讲述中感悟烽火年代的忠诚与坚守。在红嫂文化博物馆,队员们通过全息影像体验红嫂精神,并聆听“沂蒙新红嫂”朱呈镕数十年拥军爱民的感人事迹。实践期间,还与博物馆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让红色课堂扎根校园。感受临沂从革命老区到“中国物流之都”的蝶变,队员们立志以青春之力接续传承红色血脉。
踏访抗战纪念地,红色精神励青春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赓续红色薪火”实践团循着烽火足迹,深入江苏省连云港市、淮安市,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等地的抗战纪念场馆开展沉浸式实践。队员们参观了连云港革命纪念馆、淮安刘老庄连纪念园、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感受革命年代的烽火硝烟。实践中,队员们或拍照留存史料,或相互分享心得,纷纷表示要将所见所感转化为学习动力,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运河寻根探交融,民族团结谱新篇
学工处吴翰老师指导的“千年运河·同心筑梦”实践团在江苏省扬州市开启解码民族交融的青春之旅。成员们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细致记录清代货船模型上的铭文细节,围绕回族茶叶与汉族漆器的流转轨迹与讲解员深入交流,详细梳理唐代胡商定居、明清回族商帮崛起的史料。在普哈丁园,队员们驻足观察伊斯兰建筑与江南园林的融合特色,用镜头捕捉各族信众共同祈福的画面,认真抄录碑刻中记载的包容故事。实践中,大家边走访边记录,收集民族交往的鲜活案例。团队计划将采集的素材汇编成故事集,并通过策划校园宣讲、设计主题文创产品等方式,让运河畔的民族团结密码被更多人知晓。
多维实践聚合力,共筑民族共同体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红石榴籽”实践团通过历史溯源、互动体验与基层探访,走访省内多座城市,层层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淮安市中国漕运博物馆内,不同民族的生产工具、聚居习俗展陈,勾勒出各民族在漕运体系中守望相助的文明画卷,让“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触。连云港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队员们通过VR试穿民族服饰、体验非遗技艺实操和3D投影历史场景等互动项目,让抽象理念变得可感可及。微纪录片《我们在一起》中各族同胞互帮互助的故事,更让团结之情直抵人心。在连云港市灌云县圩丰镇“红石榴”家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回族党员许善才的事迹令人动容。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的种子正在基层沃土中扎根生长,纷纷表示将继续以青春视角挖掘民族团结故事,用实际行动传承民族团结精神。
温情陪伴暖桑榆,代际交融传能量
智能制造与应急装备学院“银龄守护者”实践团走进徐州市贾汪区社会福利中心,用暖心行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队员们手持抹布、扫帚细致清洁门窗桌椅,更换带着阳光味道的被褥,为老人营造整洁温馨的“家”;结合贾汪从采煤塌陷区到生态新城的变迁,队员们用通俗话语向老人宣讲政策成就,老人们分享经历,青老共唱时代之歌,让思政教育跨越代际;文艺汇演中,太极表演、单口相声、红歌合唱接连上演,老人与队员同唱《映山红》,音乐成为心灵桥梁;队员们还静静聆听老人讲述碾庄战役的烽火往事,当青春手掌与沧桑手掌相握,便搭起跨越半个世纪的心灵纽带,让“空巢”不再空心,让孤独悄然消散。
从沂蒙山区的红色课堂到运河两岸的团结足迹,从抗战遗迹的历史回响到福利中心的温情互动,我校学子以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诠释担当。
来源(一审):团委 闵友付
初审(二审):赵琦
审核(三审):李志浩
编辑:张腾方